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重磅:2016年度十大互联网产品预言

三节课  2016-03-18 08:48

[摘要] 我们试着从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出发,完成了这篇带有点儿预测性质的文章。

每一年,春节过后的三、四两个月,总是各种变化频出的时候。在这两个月里,互联网人们会集中跳槽、招聘、调整业务线和战略目标……在这样的一个节点下,我们试着从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出发,完成了这篇带有点儿预测性质的文章。

就像我们在做一个产品主题的学习社区一样,我们的预测也会更加关注“产品”。还是那句话,愿有更多人可以少谈行业大势和空洞的融资数字,可以踏踏实实地多关注产品,研究产品,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新人们。其中,我们预计2016年将会发生的互联网产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将迎来一次大改版,在线教育平台类产品将死,美柚和大姨吗将要合并...

预言1、豆瓣将上线它的第15个APP?

关于豆瓣,我们曾经多次谈论过它了。人人都知道,豆瓣现在的状况不好,上轮融资已经过去了4年,且4年来,商业化探索不顺,移动端转型不顺,Web端数据持续下滑……

在这样的状况下,背负着投资方压力的豆瓣一定会试着求变,以挽回自己当前这个不太顺利的局面。

而豆瓣在过去4年里连续推出的包括豆瓣、一刻、豆瓣FM、豆瓣小组、豆瓣同城等14个APP,正是豆瓣这种求变诉求推动下的产物。

只是,豆瓣的求变之路走得并不顺利。迄今为止,它的14个移动端APP,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正在经受着大量用户的吐槽,甚至已经到了不管怎么改,总会有一群用户跑出来骂得要死的地步。

就像此前我们在《豆瓣十年,一个典型精英社区的起伏兴衰》里提到过的,豆瓣面临的问题,事实上是一个已有数千万用户的成熟产品在其用户活跃度开始下滑的时候,想要转型和进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时所会遇到的典型痛苦——一方面,它承载着无数忠实的老用户们的期望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要兼顾无数新用户们的需求和体验。

且,这两类用户间的诉求,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排斥的。

以现状来看,豆瓣的老用户们大部分是80后,他们虽对豆瓣有感情,但毕竟已经10年过去,一大波人纷纷结婚生子(典型比如我),已经过了那个能够在线上投入大量时间的时候,活跃度下降其实是一种必然。

而相对的,很多更年轻些的新用户们可能听说过豆瓣,但基于豆瓣现在Web端产品较为复杂的状态,以及移动端糟糕的体验,新用户的转化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更年轻的用户群中大部分人可能还并不是豆瓣的用户。

如果以此进行理性的判断,豆瓣其实更应该把目标瞄准新用户,而不是老用户。

而,一旦把目标瞄准新用户,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尝试,可能豆瓣的好选择是放弃“豆瓣”这个名字。换一个名字,反而可以摆脱掉那么多老用户们的期望和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些事。

所以,也许豆瓣真的会在2016年上线一个名字不再跟“豆瓣”有关的第15个APP?

预言2、知乎将迎来一次大改版?

在自己的第六个年头,知乎面临的很大问题是——作为一个社区的知乎,经过一轮加速用户增长后,开始渐渐逼近了其自身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2015年3月,知乎就已公开称,其用户数已突破1700万(仅仅在2013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才只有区区40万),且目标是2015年年底达到5000万注册用户。

而以常理推断,在一个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往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两件:要么是商业变现,要么则是自身价值挖掘&放大。

以知乎的团队基因和现状,他们几乎肯定不会选择前一条道路。

逻辑很简单,首先,知乎团队本来就没有商业化的基因;其次,刚刚接受了腾讯投资的知乎,账面上一定不会缺钱,不会面临太大压力;后,腾讯战略投资知乎,看重的也一定不是知乎的商业变现能力,而是知乎的内容价值,所以,腾讯也没有理由要去助推知乎的商业化变现。

这样看来,知乎在接下来可能做的,是自身价值的挖掘和放大。

而就像刚才已经提到的,知乎很大的价值点所在,是“内容”。

所以,回归到内容的层面上看,知乎在过去6年里,站内其实沉淀了大量高价值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的价值,其实并未能够得到很大化应用和体现。

具体来讲,知乎当前的内容组织和推送,是以“关系链+时间”为中心的。用户得到相关内容推荐和消费内容的入口,其实高度集中在自己的Feed流中。在社区中早期,这样的内容组织和推送逻辑可以很大限度地保证用户看到的内容都符合自己的喜好——如果我发现哪个推到我首页的内容不符合我的喜好,我大不了取关对应的那个人或话题就好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量的迅速增长,这样的逻辑慢慢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典型如——

早期知乎社区中其实是沉淀过大量优质内容的,但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埋了起来,不再能够被人看到。好比,知乎上2011年那些关于创业的内容和相关话题,假如放到今天来看,你能说它没有价值?但是很遗憾,现在对于普通用户们而言,已经基本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去找到那些内容了。这样的状况,无异于知乎自己守着一座金山却不知如何变现。

而同时,随着社区的逐渐大众化,大众用户和中早期精英用户们的使用习惯可能也应该被区隔开来看待。大众用户可能更习惯于你给我挑选好内容,我来消费就好。而精英用户们则更加习惯于自己去甄别和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

所以,无论是为了挖掘自己站内内容的价值,还是为了服务好新的大众用户们,知乎可能都迫切需要对其站内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这种组织方式,很可能是高度以话题、专题、编辑推荐、事件等为中心的。

基于如上的逻辑,我们大胆猜想:知乎在2016年,或会完成一波比较大的改版。这波改版之后,知乎站内的内容组织方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会有更多内容经由知乎官方运营组织、加工和整理之后,呈现并推送给用户。

预言3、美柚大姨吗将会合并?

从产品功能到用户定位再到发展轨迹,它们都高度相似。同样是2012、2013年前后创办,同样是以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工具为切入口,同样在此后转型社区,又同样在用户增长放缓后开始转型电商,甚至是在融资方面,两家公司也都差不多在2014年拿到了数千万美元级的C轮融资。

而到了2016年,他们也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用户增长已到达瓶颈期,而商业变现的探索又不见突破性进展,再加上资本市场大盘仍不见好转,重重压力导致两个团队都同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在去年11月就曾作出过的一个判断——

资本寒冬下的这波并购潮可能还没有结束。只要二级市场持续疲软,逻辑上任何一个用户体量已经比较大,融资阶段已经走到B轮之后,同时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缺乏明确的持续利润增长点的项目和产品,都可能面临着这个决策。我预计,在未来一年内,还会有很多类似的项目需要面临并购与否的抉择,尤其是那种在同一条跑道下,相对地位比较领先的两个竞品

所以,美柚和大姨吗,会不会在2016年走进这个角落里呢?

至少,这个可能性不低。

预言4、NFC将在服务端得到真正普及?

NFC (NearFieldCommunication) 一直以来都是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东西。一方面,高速公路入口的ETC和小区停车场入口的刷卡器早就在中国很多地方司空见惯,而另一方面,它在人们日常的消费场景中却很少出现,以至于更多的人,连NFC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都还不清楚。

虽然,如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从小米手机4开始就置入了NFC的功能,很多人也曾设想过拿着手机直接上公交车刷卡。但在真实世界中,这一切都从未真正被实现过。

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任何技术从出现到被广泛应用,必定需要经过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也是技术本身逐渐自我完善的周期;

技术应用的普及,需要基础设施的普及作为前提条件。这个道理,就好比必须先有了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中的各种服务和技术应用才能发展起来。所以,此前NFC不能被普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持NFC的移动设备尚未得到普及。

而到了2016年,问题1对于NFC本身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大问题,而问题2,也已经开始随着ApplePay,小米手机5等的发布和大量出货而逐渐得到解决。

至于有人可能会质疑的NFC具体应用场景,其实从支付开始,应该有很多场景可以使用。

网上已经有一篇把Applepay变成公司门卡的文章,阅读量很大,但其实理论上任何带有NFC功能的手机都可以做到如下一些事情:

小区门禁。进入小区和单元门,拿出手机刷一下就可以识别身份。

入住酒店的房卡。房卡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到手机App里面,在携程定好酒店后,酒店可以分批一个房间ID给到你的手机,就像用航旅纵横去选座位、网上打印登机牌一样。

上下班刷卡。

所有ETC都可以用手机代替。

大学食堂刷卡吃饭、员工食堂刷卡吃饭,只要带上手机就好。

地铁公交卡

……

所以,现在,我们或许只需要等待一件事。只要微信或者支付宝关联上硬件的功能,NFC的服务层面就将开启狂奔模式。而这个关联,将是必然。

对了,微信企业号会不会用上这个功能呢?你猜?

预言5、FaceU、朋友印象等一夜爆红后就此消沉?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往往会在产品发展的早期,因为产品中的某个可以撬动用户自发传播和分享的体验点,进而借助社会化媒体的病毒传播而在用户增长方面获得爆发。

但是,在爆发之后,由于其产品本身的服务能力和持续价值供应能力缺失,这些产品往往又会迅速消沉下去,自此远离主流用户的视野,再无翻身机会。

在过去几年里,这类产品,典型比如脸萌、足记。

在三节课,我们常讲一句话:面向用户时,产品提供长期价值,而运营则创造短期价值。短期价值足够,可以爆发,但唯有长期价值坚固稳定,一个产品才可以良性发展起来。

有时候,虽然你可以在满足人们“炫逼格”和“晒自己”这样的类似单点上做出一些创新,并把这些单点体验做到极限,且借助人们的“晒、炫”心理,从而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一炮而红。但,这样的事情往往非常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假如不能真正找到长期价值的所在,我们深深怀疑,将会有一拨在2016年初已经以类似方式火过了的产品,将很可能走上脸萌、足记等的老路。

典型,比如FaceU,朋友印象。

预言6、在线教育类平台将批量死亡?

其实,自从2011年在线教育火热起来,“教育类淘宝”的概念和梦想就一直没有在这个领域里缺失过,尤其是从2012年,甚至是到了后来,连淘宝本身也被惹了过来,内部做起了一个叫做“淘宝同学”的平台。

只是……教育类平台,很可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课程这样的教育类产品,有这么几个特征——

,教育领域往往缺乏大众型刚需性的产品,不太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爆款”。

第二,产品极度不标准,用户在面对海量课程的时候缺乏决策依据,决策很慢。举例,假如你在淘宝买一个IPhone5s,有A和B两家等级评价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标配,A店卖5000,B店卖4000,你会很容易作出判断:买B店的。但如果你准备要学如何做产品,同样有A老师和B老师两位评价都差不多的讲师,A老师的课需要3000块,B老师的课需要2000块,你能够据此就判断你应该选择B老师的课么?

第三,用户卷入成本很高,无法短期内密集地消费和认真体验多款产品。

第四,与消费类产品不同,很多课程类产品,其实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一个用户购买了你的课程产品,要是没学好,用户会在骂街声中离开。而如果学会了,用户给你一片赞誉,但他仍然会离开。此外,一个用户对于学习类产品的消费频次,往往也更低。我有可能一个月上淘宝买一次衣服,但对于报班上课这种事,我很可能一年两次就差不多了。

第五,学习类产品高度依赖于老师,用户在得到好的体验会更容易认可老师,甚至是消费购买决策都高度依赖于对于老师个人的认可,这往往会导致,一个老师要是在一个平台积累起来了名气,很容易选择离开平台单干。

以上几点加总在一起,就意味着,一个教育类平台是很难形成一个集中性的流量入口,且还能较好地维持住站内用户活跃度和消费频次的。

所以,抛开概念,你会发现,包括“淘宝同学”在内,迄今为止,应该还没有哪一个在线教育的平台类产品可以交上还不错的数据答卷的。

所以,我们觉得,纯粹的在线教育平台类产品,在2016年的路可能会走得很艰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